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

沈川洲 推翻達爾文演化論
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智華/台北報導】
2010.01.17 02:53 am

達爾文物競天擇演化觀念是舊物種絕滅,新的物種才崛起,但台大地質系副教授沈川洲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,生命演化初期並非如此。推翻達爾文演化觀念,成果最近刊登在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」。

沈川洲和華盛頓大學海洋所教授凱莉、博士生布雷爾頓等的研究團隊,利用鈾釷定年技術及基因序列分析,重建過去一千二百年來,北大西洋八百公尺深海「失落城市」稀有生物圈的演化過程。

沈川洲說,根據達爾文演化的觀念,生物種類由單一變多元,機能從簡單而精奧;舊的物種相繼絕滅,新的物種不斷崛起,但是,現今的科學家卻發現,在生命演化的初期,模式大不相同。

他表示,稀有生物圈理論認為,演化初期各種競爭的相近物種可同時存在,雖環境改變,過去適應的稀有物種可能突然成為優勢族群,早先優勢物種因此沒落,但群集總數維持一定,原本的多樣性依然存在。

沈川洲說,這項研究是以「失落城市」的微生物為對象,因其熱泉系統與地球早期無氧時期環境相似。「失落城市」布滿最高可達六十公尺的巨型碳酸鹽柱狀白煙囪,並有不斷從白煙囪湧出的海底熱泉。

白煙囪碳酸鹽表面生長一層特有的甲烷疊球菌及嗜甲烷菌,在無氧環境,靠著氫氣、甲烷及熱泉產生能量生存。

研究發現,年輕的新生白煙囪,會有大量熱泉湧出,表面多布滿適應強鹼高溫的球菌;已形成百年的白煙囪湧出熱泉較少,碳酸鹽表面的熱泉與海水相混,則可見球菌與其他嗜甲烷菌並存。

千年以上的白煙囪則少有熱泉湧出,周圍長的多是喜好低溫弱鹼環境的菌屬。

沈川洲說,研究顯示儘管優勢族群一直改變,但種類數量在則沒有顯著變化,即生物仍可維持多樣性生存,這不但第一次直接證實稀有生物圈理論,且很可能直接描述地球幾十億年前早期生命的演化模式。

●失落城市找到證據

「失落城市」(Lost City)位於北緯卅度附近的北大西洋中心,中洋脊以西十五公里處海底的「亞特蘭提斯高地」南緣,是西元二千年,由美國研究船亞特蘭提斯號配備的深海潛艇艾爾文號,在一次例行的海底探勘中意外發現。

面積約三千平方公尺的「失落城市」,在八百公尺深的海底,布滿幾十公分到幾十公尺的碳酸鹽柱狀罕見白煙囪,以及不斷自煙囪湧出的熱泉,跟目前在海底火山附近深海酸性熱泉系統,因富含鐵錳硫化物、有黑色噴嘴外觀的黑煙囪不同。(陳智華)

【2010/01/17 聯合報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